谈论爱情与皇帝九融配资端,或许是人类历史中最荒诞的事情之一,但如果仔细观察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关系,我们不得不承认,这段感情深厚到几乎可以用“世所罕见”来形容。
不过,说李世民“专一”倒未必完全准确。除了长孙皇后,韦贵妃、徐贤妃、杨贵妃、燕德妃、阴妃、杨妃等女人,无不深得李世民宠爱。这也可以理解,毕竟他生了14个儿子,21个女儿。这些女人,各自出谋划策,依靠她们的聪明才智,或者为了自己在后宫的地位,或者为了儿子的前途,展开了各式各样的“宫斗”。而作为皇后的长孙氏,往往在这些权力的角逐中处于被动的位置,最终失败的也是皇后。原因显而易见,首先,皇后往往没有太多坚定的盟友,其婚姻大多是政治联姻,感情的基础非常薄弱;其次,随着时间的流逝,年岁渐长的皇后逐渐失去年轻宠妃们的竞争力,处境显得更加艰难。
展开剩余84%唐代的皇帝不太喜欢立皇后,除去追封的皇后外,实际上只有李世民、李治、李显、李隆基、李亨、李适和李晔七位皇帝有立过正式皇后。然而,只有李世民和李适的皇后“功德圆满”,其他五位皇后或被废黜,或被继任者废除。看起来,皇后在唐代似乎是一项极其危险的职务。那么,长孙皇后凭什么能够避免这种命运,获得“功德圆满”呢?其背后有五个原因,其中最后两个尤为关键。
长孙皇后自13岁嫁给李世民时,便是李世民的嫡妻。在李渊发动起义时,李世民先后被封为秦国公、赵国公,李渊建立唐朝后,李世民被立为秦王。玄武门之变后,李世民成为太子,长孙皇后随之被立为太子妃,武德九年,李世民继位后,仅十三天便将长孙皇后立为皇后。在这个过程中,长孙皇后一直紧跟李世民的步伐,从秦国夫人到赵国夫人,再到太子妃、皇后,身份逐步被确认并稳固。可以说,长孙氏的地位不仅得到了李世民的确认,也得到了李渊的认可。
李世民通过非常规手段夺取皇位后,如何再次废除皇后呢?这不只是违反了宫廷的礼法,更可能因废后事件而引发极大的政治危机,李世民压根不可能在这种时候去冒险。
长孙皇后英年早逝,享年仅35岁,正值花样年华。虽令人惋惜,但对于一位身处深宫的女性而言,过早的离世或许未尝不是一种“圆满”的保障——尽管这一说法显得极为冷酷。
我们承认,长孙皇后在世时地位极为稳固,但谁敢保证她永远保持这种安稳的状态?谁能保证李世民永远不变心?即便李世民誓言海枯石烂,可历史上,父子为争储位大打出手的事情并不罕见。长孙皇后会如何处理自己儿子之间的争斗呢?更何况,李世民一度有意扶持杨妃的儿子李恪作为继承人,若长孙皇后还在,她与李世民之间是否会发生冲突?
因此,皇后的地位本就充满风险,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让她卷入宫廷的旋涡。而长孙皇后在35岁便去世九融配资端,某种程度上为她自己赢得了一种“圆满”,她为活着的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。
在宋朝之前的中国社会,家族的背景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。长孙皇后血脉高贵,她的高祖是北魏上党王,祖籍拓跋家族,母亲是北齐宗室乐安王的女儿,家族的地位不容小觑。与本土关陇豪族相比,长孙家族足以支撑起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,她的婚姻也正是与李世民家族的政治联姻。
李渊起兵时,长孙皇后的族叔长孙顺德便是“太原元谋十七功臣”之一。李世民的秦王集团中,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和舅舅高士廉也在其中,他们为“玄武门之变”的核心人物。李唐王朝的建立离不开这些豪族集团的支持,而李世民与李渊的政策大致相同,都倾向于拉拢而非打压这些豪族。
因此,废除长孙皇后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背叛,也等于激怒了与她相关的家族和姻亲势力。历史上,废后一事往往引发政局动荡,李世民若做出此举,必然遭到众人的反感。
此外,长孙皇后本身品行端正,智慧超群,才学出众,被后人誉为“四大贤后”之一毫不为过。她博学多才,撰写了《女则》三十卷,甚至在《全唐诗》中也有她的一首诗。她的书法也十分精湛,且能将自己的儿女们培养成一流的书法家。
长孙皇后为人简朴,严以律己,对子女要求极高。李承乾的保姆曾提议给太子增加生活费,她毫不犹豫地拒绝,认为“作为储君,所患者应当是德不行,名不扬,而不是用度不足”。她病重时,甚至拒绝李世民和儿子们为她祈福、剃度出家,展现了她的坚强与自持。
在李世民治下,长孙皇后不仅辅佐李渊修复父子关系,还曾多次劝谏李世民避免做出不智的决定。她的智慧和忍耐,帮助了魏徵和房玄龄等人避免了被贬的命运。尽管李世民宠爱许多妃子,长孙皇后从未表现出嫉妒之情,甚至还收养了其他嫔妃的孩子,展现了她宽广的胸怀。
李世民如此宠爱长孙皇后,显然她已然是他最钟爱的女人。至于后宫的其他妃嫔,历史上能给皇帝生下七个儿女的皇后并不多。更为重要的是,李世民在长孙皇后所生子女的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精力,他的过度宠爱也直接影响了李承乾和李泰等儿子的性格和命运。
无论如何,长孙皇后以她的智慧、品德和对国家、家庭的忠诚,树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。即使李世民宠爱其他妃子,长孙皇后始终是他心中的“唯一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道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